據海關統計,2015年1月,我國棉紗進口21.78萬噸,環比增長5.68%,同比增長20.41%;2014年12月,我國棉紗進口20.64萬噸,環比增長25.67%,增幅較上月擴大了30.61%,較去年同期擴大了27.52%,同比增長19.47%;而2014/15年度我國累計進口棉紗93.5萬噸,同比增加2.39%,棉紗進口量同比大幅增長集中在12、1月份。據廣州、青島、上海、張家港等地的棉紗貿易商反映,自12月下旬以來,抵港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烏茲別克斯坦等產地的棉紗較11、12月份有明顯的觸底回升,各港口寄售棉紗和清關待售外紗數量從5-5.2萬噸逐漸反彈至5.8-6萬噸,而且這種增長的勢頭不斷加強,幾家大型貿易商表示,預計到2月底,港口保稅、人民幣報價棉紗的數量有望突破6.5萬噸,2013/14年度操作進口棉花、棉紗虧損的棉花、棉紗貿易商訂購外棉的積極性正在恢復。據統計,2014年11月印度棉紗出口量為12.48萬噸,去年為10.61萬噸,10月出口量為10.08萬噸,分別同比增加18%和24%,其中53.60%出口至中國。據越南統計總局報告,本(2015)年1月份越南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成長17.5%,其中紡織業成長33.8%,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中國織布廠和貿易商對越南、印尼、泰國等地棉紗的訂購持續升溫。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中國對外紗的進口量強勁反彈呢?筆者歸納如下:
首先,國產棉紗跌幅有限,中低支外紗的競爭力不僅不會減弱反而會逐漸增強。中國實行的棉花進口配額調控、暫停國儲棉競賣等措使,使印度棉、巴基斯坦棉以及其它高等品級外棉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大減,國內外棉花價差或較長時間維持在一個偏高水平,無限靠近或接軌的概率不大,因此國產棉紗的下跌空間將比較有限,C40S及以下外紗在價格、交貨一致性甚至配棉等級相對于國產紗優勢不斷提升。加上2015年只發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89.4萬噸1%關稅內進口配額,因此在美棉已100%完成全年預計出口的額的情況下,只有印度棉CIF報價低于60美分/磅甚至58美分/磅中國紡企、貿易商才有可能繳納40%全關稅進口,否則不僅美棉,印度棉、西非棉、中亞棉想進入中國市場都會“難之又難”,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麻公司堅持挺價以及皮棉加工成本逼迫軋花廠寧囤不售,國內市場已經進入博弈、再平衡期。2月10-11日印度國內軋花廠S-6出廠價63美分/磅(折合人民幣8500元/噸,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6.1268元人民幣),而同期國內河北、山東等黃河流域3128級皮棉的提貨價仍在12600-13000元/噸,兩國棉紡織企業的棉花成本相差4000元/噸以上,從印度C32S棉紗人民幣報價20200-20500元/噸,低于國產中檔棉紗800-1000元/噸以上來看,印度紗廠對價格調整的消化、承受能力要遠遠強于國內紡企。
其次,中國仍是東南亞、中亞等國棉紗的最重要出口市場。從各方反饋來看,中國棉紗進口政策2015年設限的概率不大,而印度、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棉紗以中低檔為主,開拓歐美市場并不順利,況且面臨越南、孟加拉、土耳其、墨西哥等繳烈競爭。據一些貿易商反映,雖然2012、2013、2014年中國進口外紗的數量突然大幅增長,對國內紡企生產、棉花消費能力造成很大的打壓,但除了一些港口“抽瘋”式的推遲清關或暫緩通關外,政府并沒有出臺措施限制織布企業、貿易商進口,即使棉花、棉紡織企業向有關部門多次“預警”或“求救”。另外,雖然印、巴、越南等地產棉紗C40S以上因配棉水平、熟練程度、配套設施及機器設備等等原因仍不能同中國、美國、土耳其等國家相媲美,但C40S及以下支數棉紗,無論紗線強力、棉結、CV值等技術指標,還是交貨的及時性、船期以及結算的便捷性等方面都已達到甚至高于國內中小型紡織企業,缺點是:1、一旦國際棉花市場行情大幅波動,印度等國內現貨大幅上漲,紗廠和出口廠以生產壓力大、無法及時交貨或船期等借口暫緩交貨;2、如棉價較大幅度上漲,即使交貨棉紗混批混支混箱的狀況經常出現,品質的差異也比較大,因此一些江浙、山東等地的進口商表示,訂購了期貨紗,主動權已完全交給的東南亞、中亞紗廠或出口商,裝什么貨要看賣家的良心,即使未按合同裝運,索賠不僅時間長而且大多成了無頭公案。浙江、江蘇和山東、河南等地的一些中小織布企業、中間商對C32S、C21以及OE棉紗的認可度比較高,認為做深色面料、服裝較國產紗更合適,也易于染色。
再次,LC90天(LC180天)的采購方式對現金流異常緊張的織布廠、貿易商、中間商而言更具有吸引力。據了解,2012-2014年中國棉紗進口操作信用證支付占90%以上(貿易商幾乎100%使用信用證),LC90天對于現金流緊繃的下游織布、面料、服裝企業作用更大,有力的緩解了采購資金壓力、利息支出及生產訂單安排,國產紡紗廠因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轉型以及貸款銀行大多執行只收不貸,因此除對極少數下游客戶賒欠貨款、接受承兌匯票外,大多需要現款現貨,上下游資金整體吃緊的狀況2014年下半年越發突出。如2014年12月份以來江浙一帶織造企業的開機率處于下滑趨勢中,已經由11月份的8成下降到目前6-7成左右,部分訂單較多的工廠機器基本全開,來不及做,而少數在5成以下,或者已經放假,有關媒體調查報,今年織造企業放假期間普遍較往年縮短,有57.14%的受訪企業選擇在2月上旬放假,周期在15-20天左右。